贵阳市轨道1号线通车后市区公交线网规划设计方案【官方原文】

2020-01-08
阅读 28

贵阳市轨道1号线通车后市区公交线网规划设计方案

2020年1月6日

  一、规划编制情况

  (一)规划思路

  按照贵阳市打造“公交都市”要求,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近期将构建“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加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大运量轨道交通运输效率,并提升公共交通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

  1.通过就近迁移、新增、改造接驳公交停靠站解决轨道公交换乘不便及接驳站点停靠容量不足等问题,在道路条件容许下尽量缩短轨道公交换乘空间距离、增大站点停靠能力。

  2.增大轨道接驳公交场站供给,尤其是针对场站供给薄弱区及轨道线路末端区域,有用地条件的尽量就近设置为固定公交场站。

  3.根据客流需求、地铁站出布局、现状用地条件等就近按需优化设置BRT站、P+R停车场、慢行车道、出租车泊位等配套接驳设施。

  4.按照“一站一方案”思路完善轨道接驳网络,形成便捷换乘,重点加强轨道周边3公里核心接驳区、轨道服务空白区和轨道的直达联系,促进轨道交通骨干作用的发挥。

  5.结合轨道1号线营运,逐步完善常规公交网络结构,轨道开通初期应加强短途接驳直达联系、兼顾公交覆盖,优化常规公交资源分布,适应新通道需求。

  6.轨道运营稳定期将结合全市客流变化趋势,逐步开展轨道竞争性线路优化调整工作,重构常规公交网络,均衡城市公交客流走廊运力布设。

轨道1号线接驳P+R停车场规划图

  (三)主要规划方案

  1.场站接驳

  轨道1号线共规划接驳公交场站14处,其中现状4处,共6.8公顷;规划新增10处,共4.8公顷。

轨道1号线接驳公交场站规划图

  2.停靠站优化方案

  在轨道1号线周边站点中,规划保留31个,改造11个,迁移21个;另在下麦西、中山西路等轨道站出附近新增共33个站点。

  3.线网接驳方案

  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的一体化公交体系,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网络整体运输效率 。确保所有轨道站点及公交接驳服务区域均配套公交接驳线路(周边路网未建成除外)。轨道公交一次换乘范围覆盖轨道3公里核心接驳区90%以上的建成区,确保各轨道站点轨道/公交换乘供需平衡。

  根据规划目标与原则,本次共为25个轨道站点配套接驳线路179条,其中保留既有线路157条,新辟11条(含微循环线路5条),优化调整15条,配合取消4条。

  同时为快速疏散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滞留的旅客,本次共规划10条应急公交线路,应急状态下行使轨道替代功能。

  依据分层次线网思路及概念性方案初步梳理,开通初期配套接驳的179条公交线路中,包含快线功能线路7条,干线功能线路141条(新辟2条,调整10条,取消1条),支线功能线路31条(新辟9条,调整5条,取消3条)。

  4.P+R停车场接驳方案

  在轨道1号线沿线窦官站、老湾塘站、南垭路站、小孟工业园站4个轨道站周边规划接驳P+R停车场4处,总面积为22500平方米,停车位990个。

  5.慢行接驳方案

  依据相关规划,为满足轨道“最后一公里”接驳需求,近期在条件具备的观山湖区段规划接驳自行车道54公里,其中新增31.7公里,保留现状23.3公里。

  6.出租车接驳方案

  就近道路路侧设置,同时设置交通标识,指引司机与乘客在此接驳。临时停靠点设置避开公交车站,不影响公交车进出港湾式公交站。

  二、公众参与情况

  为更好满足市民需求,开门做规划,市交委联合编制单位已于2019年1月面向市民公开征求意见。

  调查区域主要包含观山湖区、云岩区、南明区及经开区。问卷以微信推送、二维码等方式进行填写,回收问卷396份,全部为有效答卷。调查居民范围广泛,数据反馈真实可信。

  调查居民约49.6%采用公交出行,其中采用轨道交通出行占公交出行比例的42%,其他交通出行方式主要有步行(16.6%)、小汽车(17.8%)、出租车(10.8%)。根据居民进出站点调查分析,轨道1号线24个站点中客流较大站点有国际会议生态中心站、新寨站、贵阳北站、南垭路站、北京路站

标签:    轨道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