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疫情研判和应急处置常态化工作要点【5月11日】

2020-05-12
阅读 156

  附件1 疫情研判和应急处置常态化工作要点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医防融合和早期预警,关口前移、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服务大局,加强资源和能力储备,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

  一、建设党委领导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

  坚持党对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的领导,加强卫生健康部门与应急管理等其他部门协同联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压实各地区属地责任,落实各部门防控职责,实施依法防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自防自控,建立完善应急状态下社区(村)、公安、医疗卫生三方联动机制,形成口岸防输入、社区防扩散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社会面防控体系。

  二、提升疫情分析研判评估能力

  快速分析研判评估是提高应急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充分发挥现有疫情防控专家组作用,分析研判评估疫情暴发流行风险,评估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出疫情不同阶段应急处置策略与措施及启动、调整、终止应急响应建议;分析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技术指导和跟踪评估。

  三、完善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发热、肠道门诊等监测哨点布局,优化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和事件监测系统。坚持底线思维,完善预警制度,明确预警程序、等级和方式。加强多部门数据交流共享,监测预警关口前移,加强病人确诊前可疑症状信息以及非处方药销售、学校等集体单位缺勤等非常规监测信息的收集,建立主动的症状监测系统。及时监测预警高危地区、高危区域和高危人群,提升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预警的前瞻性、精准性、高效性。

  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场调查处置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社区预检分诊、隔离观察、协同转运、应急处置等功能,全面提升基层防控和服务能力。抓住监测预警报告、形势分析研判、现场调查处置、实验室检验检测等关键环节,优化防治结合、职责明确、衔接有序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

  五、建立完善应急处置平战结合机制

  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征用机制。完善应急状态下全市医疗和疾控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机制,统筹全市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应急救治能力和效率。优化传染病救治床位资源空间布局,建立健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腾空机制和流程。健全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联动协同机制。建立应急状态下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机制,保障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患者以及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基本医疗服务。

  六、完善应急处置快速响应机制

  强化第一时间调查核实和先期控制措施落实,建立疫情核实结果通报与报告同步、疫情发布与应急响应请示同步的机制,对可能造成疾病蔓延和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按照先期处置原则边调查边控制。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强化感染性疾病、呼吸与急危重症专业诊治能力培训,完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健全面向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医院感染等临床救治和风险警觉意识教育培训制度。

  七、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疫情物资保障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建立处置疫情物资保障机制,做好抢救治疗药品设备、消杀药械、检测试剂、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和供应,发生疫情时,应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求调用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医疗机构要配备充足的诊断、治疗、抢救等设备和药物,已有的负压病房和负压救护车要保证处于备用状态,预备一定床位,加强医护人员诊治及院感防护培训,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八、加强应急处置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疾病监测、应急处置、卫生检测、卫生信息、卫生监督等领域人才培养,建设公共卫生医师队伍。按照“建制化、单元化、模块化”的思路,分类建设传染病、消毒与感染控制、病媒生物控制、寄生虫病控制、食品与饮水卫生、精神卫生、核生化等专业应急处置“战斗队”。建立医疗机构应急救治人员储备机制。

  

标签:    疫情    传染病    公共卫生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