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简介
中国戏曲博物馆建于东方戏圣汤显祖的故里——抚州市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馆内共分为戏曲纵横、说文解戏、出神入化、舞美风华、腔乐并茂、戏连中外六大分区,为综合性戏曲主题博物馆。
戏曲纵横:中国戏曲萌芽于先秦、汉唐,形成于两宋,成熟于元代,兴盛于明清,复兴于当代。先秦时期,《楚辞》里的九歌,展现了宗教祭祀活动中且歌且舞的场景。这种歌、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舞蹈,蕴含着装扮表演的成分,表达了人类的意识和情绪,这正是戏剧艺术的早期萌芽。汉代,百戏兴盛,尤以杂技为主。唐朝唐玄宗设梨园,谱写《霓裳羽衣舞》。中国戏曲形成于宋代,以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出现为标志。这一时期,固定演出场所瓦舍和勾栏的出现,为戏曲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朝,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酣畅明快的草原文化与含蓄中正的汉族文化冲击、融合,诞生了情节饱满、人物塑造浓墨重彩的元杂剧。明清传奇群英辈出,诞生了汤显祖、孔尚任等一批在戏曲史上千古不朽的伟大作家。在您眼前的便是清刻本《牡丹亭》。汤显祖的作品“临川四梦”在明末清初影响极大,不少戏剧家都学习他的风格,以至于形成了戏剧史上的“临川派”。嬗变区展现的是晚清至1949年以前的中国戏曲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涌现出一批剧目,其中以样板戏成为“红色经典”和“国粹”传承剧目,继续上演。中国戏曲,绵延千年。
说文解戏:人们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文学剧本的优劣时常决定着一部戏的品质。这里按照古代戏曲文学的四种主要题材,即历史、爱情、公案、伦理,来介绍戏曲文学经典。
出神入化:戏曲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涵盖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根据人物特点和表演技术划分不同行当,在这里介绍的是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基本划分。戏曲表演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歌指的是唱和念,舞就是做和打。“唱、念、做、打”是戏曲演员的四项基本功。
舞美风华:在这个区域你可以欣赏到千变化万的舞台妆容、描龙绣凤的戏曲服饰、包罗万象的舞台布景,以及美轮美奂的戏台建筑。戏曲舞台上的妆容,一是起到美化作用,例如生行和旦行的“俊扮”,二是凸显角色性格和情绪,脸谱就是属于此类。华丽多彩、五光十色的旦角头面,大概是戏台上很吸引人眼球的东西了。头面不仅是旦角造型的装饰物,也反映了人物身份地位、所处境遇的差别,这里也展示了不同角色的戏服让各位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戏曲的舞台布景几乎可以用一桌二椅来概括了;现代舞台可以自由的转换场景。
腔乐并茂:戏曲音乐大体可分声乐和器乐。声乐就是演员发出的声音,包括唱和念,这两项就分去了戏曲演员四项基本功的半壁江山,所以过去观众们总是把欣赏戏曲叫作听戏。除了人声,乐器也是戏曲舞台上的重要声源。传统戏曲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场主要是伴唱、演奏场景音乐等,武场则用于定节奏、烘托氛围、换场过渡等。在这里展示了戏曲舞台上会用到的乐器。
戏连中外:戏曲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一直是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和文化输出的座上宾。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戏曲在总结中创新,不断摸索着沟通世界文化,连接国际友谊的道路。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诸如韩世昌,梅兰芳,程砚秋等大师级名伶开始有意识地将戏曲带到跨文化语境中。
开放时间
全年 09:00--21:00(每周二闭馆休整)
交通攻略
乘坐68路到文昌里管委会站下,步行210米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