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什么时候_冬至是哪天_冬至的由来

2015-11-23
阅读 601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那么冬至是哪一天?今年的冬至是几月几日呢?冬至是什么时候呢?冬至的由来?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2015年冬至是什么时候?

  2015年冬至是12月22日12:47:55,农历十一月十二。

  宜:嫁娶、祭祀、祈福、求嗣、开光

  忌:伐木、作梁、动土、安床、破土

  冬至的由来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吃什么?

  冬至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江南“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河南“捏冻耳朵”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台州擂圆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澳门“做冬”

  “冬至大过年,家家食汤圆。先生不放假,学生唔俾钱”——澳门民谣。

  澳门,人们在冬至日一般要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所以红街市旁边烧腊店的生意明显较平日好,有烧腊店和鸡档负责人对记者说,冬至有不少人买烧鸡、烧肉等应节食品拜神。

  广东汤圆

  冬至节那天,广东不少地方都有祭拜祖先的习俗,除各家各户具备酒肉三牲、果品、汤圆祭拜外,还有在宗桐祭祖的,祭祖由宗族统一举办,往往是举行一些杀猪宰牛,演戏酬神等,追念先祖的仪式,如宣读族谱,讲述家史之类。

  一般家庭亦蒸糕,做粒粑、汤圆等,并杀鸡杀鸭,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庆祝一番。冬节所食汤圆是咸的,以沙葛、猪肉、虾米作馅,配以鸡汤,粤西地区则以一张菜叶把汤圆包裹着,叫做“菜包”。过去广府人还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习惯,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成双蝶食如流,冬至鱼生绝胜秋。”但因食鱼生不合卫生,后改为“打边炉”(火锅)还有开锅狗肉,也是在冬节前后食的。

  另外,人们喜在冬至日制作“干姜”,叫做“冬姜”,大补命门之火;而又不燥热;还喜欢在冬至前舂粉,叫做“冬前粉”,以备过年制作年糕之用,据说“冬前粉”不会变质。

标签:    冬至    祭祖    汤圆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